广西针对森林保险面广、参保林农多、理赔难度大等特点,创新构建“政府+保险+担保”的“3+N”风险保障与融资支持模式,全面构建中央和地方协同的特色保险产品体系, 2024年全区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面积1.45亿亩,同比增长1.4%,实现所有市县全覆盖;保费补贴2.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530亿元,参保面积和保费规模居全国前列。
一、创新支持模式,为产业保驾护航
一是高位统筹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财政、林业等部门责任分工,将森林保险工作纳入林长制加分考核项,推动参保业务快速发展。印发自治区实施方案,将国家储备林保险额度从1250元提高至2000元,将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纳入补贴范围。2024年,油茶收入参保面积23.32万亩,同比增长55.47%;森林保险赔付2.38亿元,同比增长65.88%。二是优选保险机构。设置遴选指标、评分规则,遴选确定9家保险机构统筹开展全域保险业务;明确各地承保机构名单,有效规避恶性竞争、无序承保、恶意拒赔等市场乱象。建立白名单机制,发挥林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农业保险机构“离林区最近、联林农最紧”优势,提高政策性保险推广的靶向性和时效性,提升森林保险服务效率。三是探索保险担保业务。成立广西国控林担公司,探索“保险+收储担保”服务模式。将保险保单及凭证作为依据,依据保额快速测算授信额度,提供担保服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农融资难题。目前成功办理全区首笔油茶“收储担保+保险”林权收储担保业务,为造林大户提供3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平均年化担保费率低至1%。
二、打造绿色通道,提升理赔效率
一是全国首创开发特色保险品种。在全国率先试行油茶收入保险,开发全国第二单、广西首单林业碳汇保险,全国首单桉树高产技术增产产量保险;河池市等试点实施纸浆期货保险,为4.8万亩林地提供1.38亿元价格风险保障;玉林市试行八角目标价格保险,为6338亩八角提供风险保障5381万元;柳州市试点全国首单纤维板价格保险,梧州市龙圩区试点古树名木防护救治保险;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金城江区及巴马瑶族自治县创新推出全国首单原木“保险+期货”项目;防城港市创新推出地方财政补贴性政策性八角肉桂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和中药材气象指数保险等。二是创新承保手段。开办“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组合业务,同步推广,捆绑销售,拓宽保险业务领域,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平安保险联合广西国控林担公司等推出油茶“保险+林权收储担保”模式,林农购买油茶产量保险,并获得年利率3.33%的油茶管护低息贷款300万元,实现多方共赢。柳州市三江县以“合作社”形式推进油茶保险业务联户投保,已成立4家专业合作社,最大联户投保主体达到82人。三是创新现场勘验手段。引进遥感监测、地理信息(GIS)等技术,对受灾区域进行精确空间分析和边界划定,有效避免传统理赔难以进山入林、评测失准等难题,极大提高评估精度和理赔效率。2024年9月,受超强台风“摩羯”的影响,扶绥县持续出现特大暴雨,造成林木等农林作物大面积受灾。北部湾保险扶绥支公司通过无人机的自主航线规划、自动影像采集,公司快速重建受灾区域的二维正射影像图,实现对受灾数量的精确测量,大大提升了查勘效率。
三、优化保险服务,提升惠农水平
一是下沉基层服务。积极建设标准化保险乡镇服务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险机构构建“以县支公司为龙头,以农业保险服务站为依托,以驻村协保员、护林员为延伸”的保险服务网络体系,各地探索“整县推进”“整镇推进”等模式,如梧州市当地林业站提供林地数据,镇政府、村委工作人员协同开展森林保险投保工作。目前全区已设立森林保险县(区)支公司548个、乡镇服务站2047个、村级服务点9003个,聘用森林保险从业人员10639人。二是组建专家队伍。成立自治区级和县级政策性森林保险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理赔专家库,完善《森林保险病虫害灾害损失认定标准》,推动理赔服务规范化、正规化。截至目前,已聘请森林保险理赔专家340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举办森林保险管理业务培训班,组织保险机构、协会等定期深入村屯地头,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林农集中投保。目前已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发布《广西政策性森林保险微课堂》系列短视频,发放宣传手册10000多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网站地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1号 电话:0771-2266213 邮编:530000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