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报纸版面截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者海域。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2019年起,我区组织开展国家公园布局研究工作,编制形成了《广西国家公园布局研究》成果,在全区初步筛选出7个国家公园评估区域,为国家公园创建奠定了基础。2022年,在全国政协和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点统筹和高位推动下,西南岩溶国家公园作为全国唯一的岩溶类型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由广西、贵州联合开展创建。我区主导创建的国家公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突破。2022年以来,我区积极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茂兰—木论片区岩溶地貌景观。
具有生态、地学、物种、地下水资源等六大价值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具有生态、地学、物种、地下水资源、美学、文化等六大价值,其核心保护价值为:
——全球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拟创建区受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影响,造就了错综复杂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几乎涵盖中国南方亚热带岩溶地貌类型的完整系列,包括峰丛、峰林、洼地、峡谷、坡立谷、天坑群、天窗群、地下河、溶洞和地下大厅等,正负地形相辅相成,深刻地反映了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特点,既系统展现了“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的典型锥状岩溶地貌正向演化过程,也包括了“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洼地”的典型锥状岩溶地貌逆演化过程,是中国南方地球历史演化主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和杰出范例。
——地下河发育典型,地下水资源丰富。拟创建区位于云贵高原向两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地下河最为发育的岩溶区。该区域地下河具有流程长,汇水面积大、结构形态复杂、管道规模壮观、集中排泄量大的特点,分布有我国长度第一、第二的地苏地下河和百朗地下河。岩溶含水层接受降水补给能力强,其蕴含的地下水水量是非岩溶区地下水水量的数倍到数十倍,是珠江流域上游红水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全球中亚热带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拟创建区位于黔桂喀斯特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地理区的主体区,地处我国“两屏三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的西段,保存有全球同纬度连片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原生性最强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极高,囊括了从热带分布的季雨林至温带分布的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型10种,典型群系多达160个,面积超500平方公里。森林、灌木、草地等天然起源的植被覆盖度达88.6%,是研究裸露型峰丛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被誉为北半球同纬度区域的“绿宝石”和“最后的喀斯特森林”,以其独特和珍贵在世界森林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根基。
——岩溶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宝库。该区域是滇黔桂亚热带岩溶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世界洞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全球唯一地处南亚热带的洞穴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全球洞穴特有鱼类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全国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和最完整的野生兰科植物群落分布地之一。
乐业美丽的布柳河仙人桥。梁世忠摄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采用“一园多区”区划
“我区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是进一步夯实南方生态安全根基,维护珠江—西江流域和粤港澳大湾区安全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实现岩溶地区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岩溶地质演化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严格保护,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中平说。
2023年4月,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要求按照“原真多样、完整系统、科学精准、协调共生”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落实。
2023—2024年,以国家林草局西南调查规划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林业设计院3家单位为主要技术支撑,联合国内15家科研院所组成100多人技术团队,以河池、百色2市7县(区)(河池市金城江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及百色市乐业县)约3500平方公里作为主要调查区域,分10个专题同步开展本底调查,地下河专题调查范围近6200平方公里。通过本底调查初步成果分析,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采用“一园多区”区划,分为大石围天坑—三门海天窗、七百弄—地苏地下河、茂兰—木论3个片区,初步区划广西片区面积约2180平方公里,贵州片区约230平方公里。
划入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约20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3%;划入现有自然保护地7处(包括雅长兰科、木论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都安地下河、大化七百弄、凤山岩溶等4处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珍珠岩—金城江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面积共约100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
乐业大石围天坑。
拟创建区是地球亿万年演化的活标本
桂林山水甲天下,岩溶公园更秀奇。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是地球亿万年演化的活标本,保存着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
2023—2024年开展拟创建区本底调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技术团队查明拟创建区的大石围天坑群区域共有大小天坑29个,分布密度达3个/平方公里,是目前已知世界天坑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天坑群,荟萃了大自然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和朦胧美。
大石围天坑群位于百色市乐业片区,作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的典型代表,完整记录了岩溶地貌的演化过程,是“天坑”发育演化的典型模式地、“天坑”理论体系的摇篮、“天坑”一词走向全球的始发点。根据野外勘测结果和查阅文献资料,大石围天坑群主要形成于2.5亿年前的巨厚层碳酸盐岩中,是百朗地下河洞穴崩塌露出地表所形成的岩溶负地形,呈串珠状分布,规模各异,形态多样,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由于天坑四周都是陡壁,垂直深度大,人为干扰因素少,底部生长着茂盛的植被,原真性与完整性保存完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天坑群已知有维管植物1033种和野生脊椎动物403种,其中包含有不少珍稀濒危物种。
三门海天窗群位于河池市凤山县坡心村、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典型核心地带。天窗群由7个串珠式岩溶天窗构成,其中3个天窗互相连通,形成“三湖三洞”的独特景观,与周围山体共同展现“山中有海、海上有门”的喀斯特奇观。
都安地苏地下河是全国最长、水量最稳定的地下河系统,发源于七百弄山区,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多个乡镇后注入红水河,全长57.2公里。其流域面积达1054平方公里,拥有12条支流和300余个天窗,形成独特的树枝状水系结构。地苏地下河流域呈现“上游峰丛洼地、中游峰丛谷地、下游峰林天窗”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特征,完整展示了亚热带地区高原喀斯特向低地喀斯特过渡流域水文地貌系统,其典型性在国内外实属罕见,是全球亚热带地区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的模式地。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位于茂兰—木论片区,保存有一片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原生性亚热带岩溶森林。经查阅文献资料及对比卫星图像,确定该片区是全球同纬度现存面积最大、分布最连续的原生性亚热带岩溶森林生态系统。拟创建区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4045种,野生脊椎动物730种,洞穴鱼类38种,洞穴无脊椎动物415种,包括伞护种/旗舰种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7种,中国特有植物704种,中国特有动物181种,岩溶专性和适宜植物53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147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受胁物种104种。
硬叶兜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
拟创建区保护岩溶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民俗文化
2023年以来,都安薹草、木论隔距兰、乐业山羊角树、石山椴、黄金关木通、多个蜘蛛抱蛋属植物、洞穴鱼类——长须原花鳅等,一批新物种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拟创建区被发现,进一步展示了拟创建区资源丰富多样。
拟创建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壮族、瑶族、毛南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原住居民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念。近年来,原住居民积极探索以生态保护带动增收致富的方式方法,重塑区域产业结构新格局,初步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乡村全面振兴。
未来,我区将持续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切实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抓好重要生态廊道、生态敏感地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一批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功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网站地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1号 电话:0771-2266213 邮编:530000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