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林改一招棋,盘活八桂万山绿。”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广西林业系统在国家林草局领导下,坚持以统筹推进“确权登记、规模经营、金融创新”为逻辑,以协同推进“稳确权、扩流转、强产业、活金融”为路径,加快推动集体林区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优的有机统一。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印发《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政策清单》《全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一个方案、两张清单、两项试点”的顶层设计。自然资源、林业、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协同发力,加快构建“五级林长”抓林改工作机制,逐级成立深化改革专责机构,将清理规范林权历史遗留问题、新增规模经营、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增长等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效指引。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其中,“山定权”是基础和前提,即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为打好确权登记“攻坚战”,夯实深化改革基础,广西不断完善林业、自然资源部门协同机制,联合制定《加快全区林权确权登记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国家级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区内各地创新地籍调查模式,有效降低发证成本。
图为林权确权登记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以贺州市八步区为例,该地一方面通过聘请第三方测绘机构对试点村集体林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整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自然资源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数据,逐宗核实更正权属重叠、界线不准、面积不实、地类不符等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叠加使用高清正射影像、三维模型及调查APP三种技术提高权属界线核实准确度,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网签系统,实现农户线上签字认证、查询调查成果及办理进度,有效破解村民因外出务工等原因无法现场指界和认证难题,着力实现产权明晰,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
除了“把山分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涉及“如何用好山”的问题。从前,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导致林地碎片化,小农生产模式衍生出粗放经营和效益偏低等问题。只有通过林权流转整合分散林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林业经营往往具有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等特征。因此,坚实的资金支持不仅是扩大林业经济规模、盘活林业资源的必要条件,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持续推进的物质基础。
为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广西不断拓宽林权抵押贷款、信用贷款、贷款贴息、保险等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林业专业分支机构或林业金融事业部,创新提供覆盖林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突出放活林权收储担保,探索“银行+担保+保险+收储+森林经营”组合开发模式,在林权收储担保机构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业务时,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开展业务合作并优先由其提供代偿收储、采伐变现等服务,提高林权抵押率。
其中,广西国控林担公司通过“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银行放款+国控林担兜底收储”“银行放款+国控林担兜底收储”等模式,推出“桉树保”“杉树保”“油茶保”“桉树托管保”“桉树营林保”“活立木供应链金融”等担保产品,提供“林农种植+龙头企业科学营林+国控林担融资”一站式服务,为林业作物规模化种植保驾护航。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广西全区林业金融贷款余额1358.53亿元,同比增长11.58%;“桂惠贷—木材贷”贴息贷款余额12.08亿元,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2400万元,全区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31.76亿元,同比增长16.02%。
在促进林地流转经营上,一方面,广西以国家储备林建设、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集体林改和国有林场改革,大力推广实施“国户联营”“场村联营”“场户联营”,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股份经营等模式,实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和多方共赢。
如玉林北流市建设的“国储林+八角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就采取了“林地入股”“林木变现”“保底分成”“托管分红”等多元合作方式,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流转林地经营权。对八角、油茶等经济林,投产后项目公司按照每年实际产量1%的比例折价给予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对桉树等用材林按照每年 3元/亩的收益给予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八角种植户除林地一次性补助外,每年按实际产量每亩再分产 10%—20%,分产收入达75.2万元,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也充实了林农的“钱袋子”。
另一方面,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广西充分利用开发性政策性优惠贷款,引导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或林农开展合作,按照双方约定将预期收益量化后形成权益凭证。截至2024年底,累计开展林票合作经营林地面积8.4万亩,惠及1.59万户,印发林票总额1.17亿元,撬动3.9亿元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广西森林资源资产以及林农实现“三变”的新路径。据悉,2024年,广西全区国有林场(企业)参与带动集体林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500万亩,带动当地农民务工人数近7万人,支付劳务费约20亿元,年人均收入3万元。
图为三门江林场国家储备林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综合效益,广西以林长制为统领,以调结构、提质量、增碳汇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不断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取得新成效。如广西国有七坡林场探索推行目标林、目标树等森林经营模式,累计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面积5万余亩。特别是在桉树纯林改造为混交林模式上,以培育大径级用材林为目的,采用同龄混交、异龄混交及全周期经营等模式,培育近自然林2万亩。
截至目前,广西共探索出了8种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模式,修订4项造林技术规范,新增香合欢-大叶榉混交异龄复层林近自然经营模式、桦木人工纯林大径材集约经营模式等共11个。其中,国有七坡林场桉树纯林改造实践案例、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实践案例被国家林草局列为第二批10个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典型案例。
图为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红锥大径材,1983年种植,2021年测定胸径达53cm。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深化集体林改,提质兴业利民。下一步,广西将不断优化林地经营权登记,积极推动林业金融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实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网站地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1号 电话:0771-2266213 邮编:530000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