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资讯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写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2024-08-15 09:5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

——写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2024年8月15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在这个极具重要意义的日子里,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公众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总有一些时刻会被历史铭记,总有一些事情将影响深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之后,这一金句被广为传播,成为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在新时代引领绿色发展新航程。

一年前,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全国生态日的设立,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良好期待,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再过一个多月,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喜迎国庆,回望生态文明建设壮阔历程,喜看新时代优美生态环境,展望美丽中国建设光明前景,我们感到了奋斗的精彩,更增添了奋进的信心。

绿水清浅,青山如黛。生态文明的强劲春风,吹浓了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催热了各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热情和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草行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推行高水平生态保护,营造高颜值生态环境,创造高价值生态产品。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动人底色。

今日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遵循生态文明指引——

为全局计,为长远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奔赴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求讲到哪里。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大论断;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要求,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主张;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从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考察调研,一场场着眼长远的重要会议,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日益清晰、部署日趋周密。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十多年,我国统筹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改变着中华大地。

放眼神州大地,绿水青山换新颜,美丽乡村入画来,一派和谐共生景象。再看我们身边,天更蓝了,云淡风轻气清爽;水更清了,鱼翔浅底景色明;公园更多了,绿树成荫蝉鸟鸣……

坚定生态保护行动——

“三绿”并举,“四库”联动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扩绿”厚植底色,以“兴绿”提质增效,以“护绿”巩固成果,全面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我国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新时代这十多年,国家先后出台了湿地、沙化土地封禁、天然林等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以及科学绿化、草原保护修复、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意见。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双重”工程、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推行林草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严格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和审核审批。实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加强荒漠化防治和湿地保护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保护天然林、草原、湿地,重点地区生态状况日趋向好。

几十年来,通过治沙攻坚、科学治理,实现了绿进沙退,一半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从2023年6月开始,启动了“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有力推进了“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21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几十年保持“双增长”,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增至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草地面积39.64亿亩,湿地面积8.45亿亩左右。

——我国加快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和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我国陆续开展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构建了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标志着创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落地生根,开启了我国自然生态保护新篇章。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第一批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向好。2022年我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科学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约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 

2023年印发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明确,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加强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立法,2024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大批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地质公园名单。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待方案实施后,自然保护地布局将更加合理,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冲突将得到有效解决。

“十年磨一剑”。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

——我国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基本形成林草资源管理新格局。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创新完善工作制度、机制、督查考核制度等249项,设立五级林长127万名,生态护林员稳定在185万人,林长制指挥棒和创新作用不断发挥,有力夯实林草湿荒资源保护发展责任,部门协同推进林草重点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基层林草基础能力不断增强。

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和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在甘肃祁连山,从曾经的乱采滥挖、乱占乱建逐步恢复到林草繁茂、河清水畅;在宁夏贺兰山,无序野蛮开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历史“疮疤”逐渐愈合;在昆明长腰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违规建筑已全面拆除,大地重披绿装……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一树一策”实施抢救复壮,联合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犯罪活动专项行动,连续举办全国科普宣传周活动,召开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动新时代古树名木保护高质量发展。加强林草资源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建成了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和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体系,试点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

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开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学研究、法律及配套制度完善等工作。建立大熊猫、海南长臂猿、亚洲象、穿山甲、麋鹿等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不断加大极度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生境)保护力度。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全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稳中有升,过去难得一见的珍稀动植物频频亮相。

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强森林草原防火,推动全系统防火工作重心转变到预防为主,做到因险施策、因险设防。以林长制考核为指挥棒,强化防火责任落实;深化防火包片指导,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建设,新建改建防火道路7.8万公里、生物隔离带2.8万公里;实施“林电共安”工程,排查整改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2.2万余处;推广应用雷击火防控技术,快速、精准锁定高危落雷区(点),平均误差≤300米,强化科技防火支撑作用,全力推进防灭火一体化。森林火灾受害率和草原火灾受害率远低于世界平均受害率。开展攻坚行动,全力防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互花米草等林草有害生物。

生态行动扎扎实实,林草成绩可圈可点。

积土成山,汇流成河。有了许多像这样的行动和成绩,生态文明之树才能更好地落地生根,绿色发展之策才能真正行之见效。

增进生态惠民福祉——

兴林富民,绿富同兴

2024年1月5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北京市成为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这得益于持续多年开展森林进城、森林环城和森林乡村建设。

北京市自2012年启动第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经过连续两个五年的两轮百万亩造林,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8.6%提升到44.9%。如今北京又把“花园城市”作为新时期首都绿色发展目标,绿色已成为首都北京最鲜明的底色。

推窗见绿、抬脚进园、移步闻香……在北京市西城区,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微绿地,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翠珠,点缀着大街小巷,形成绿色织补网络,让市民更好更方便亲近自然、共享自然生态。

这些年,各地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兴林富民、绿富同兴,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这些年,城乡绿化美化加快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广东统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等“六大行动”,并把2024年作为推进县镇村绿化行动之年。福建着力构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的五美体系。北京、杭州、深圳、青岛等城市提出更富雄心的美丽城市建设要求和目标。

这些年,林业改革全面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增强了林草事业发展的活力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系列重要文件,以及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林场改革,3个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和7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开展先行先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这些年,林草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支撑林草发展提质量、增效能。统筹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推广应用和标准质量工作,有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三北”工程攻坚战、森林雷击火防控、松材线虫病防治等7项“揭榜挂帅”项目,开展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技术等9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研究,攻克一系列制约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进林木遗传育种、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林木资源高效生产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系统布局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农田防护林、竹林、国家公园等八大类型生态定位站,有力支撑林草生态数据观测与科学研究。实施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4300余个,建设示范林834万亩,加快林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布《林业和草原新型标准体系》,覆盖国土绿化、草原修复、湿地恢复、荒漠化防治等31个领域共150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林草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科技手段加持,信息自动化赋能,有效提升林草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这些年,生态富民产业加快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全国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组建造林种草合作社,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森林粮库”建设思路,打造“天府森林粮库”,丰富食物种类,扩大食物供给。推进“以竹代塑”行动,发展特色林草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开发新业态,让许多林农群众实现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和安居乐业。我国形成了经济林、林下经济、木竹加工、生态旅游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全国林草产业年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

时值暑期旅游热,浙江安吉龙王村村民们忙着张罗农家乐生意。村里共有30余家民宿,现在生态好了,民宿生意也好做,每年暑假寒假、国庆等节假日都会爆满。村民们都靠生态致富,吃上了“生态饭”。

在安吉,像这样立足生态发展经济的村不在少数。距龙王村23公里的余村,是“两山”理念诞生地,从曾经的“靠山吃山”到如今“养山富山”,余村成功实现了绿色转型,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

从余村到安吉,从安吉到浙江,继而到全国,践行“两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地积极营造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以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图景,描绘出美丽中国更新画卷。

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在不断深化,“两山”转化的路径和机制在持续拓宽。这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锚定生态建设目标——

勇担使命,久久为功

在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进。

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擘画生态蓝图:未来五年,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号令已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蓝图已定。守护绿水青山驰而不息,建设生态文明久久为功。

绿水青山入胸怀,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负使命、振奋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动林草改革,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要锚定目标、保持定力,真抓实干、持续用力,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打赢自然保护持久战,打好绿色发展接力战,创造更多生态奇迹、更好绿色业绩,努力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新画卷。(中国绿色时报编辑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网站地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21号 电话:0771-2266213 邮编:530000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57 号 桂ICP备05001800号  网站标识码 :4500000049